起义


拼音qǐ yì
注音ㄑ一ˇ 一ˋ

繁体起義
词性名词 动词


起义

词语解释

起义[ qǐ yì ]

⒈  仗义起兵。指军队反正,以从义师。指显露文意。

引证解释

⒈  仗义起兵。

唐 刘餗 《隋唐嘉话》卷上:“平阳公主 闻 高祖 起义 太原,乃於 鄠 司竹园 招集亡命以迎军,时谓之娘子兵。”

⒉  指军队反正,以从义师。插翅也飞不过来了,除非起义,投降,或是做俘虏,他们别想过来了。’”

周立波 《暴风骤雨》第二部二六:“萧队长 接着说道:‘“中央军”

⒊  指显露文意。

晋 杜预 《<春秋经传集解>序》:“一曰微而显,文见於此,而起义在彼。”
明 郎瑛 《七修类稿·诗文九·富字义非》:“《礼记·祭义》註曰:‘臣能世禄曰富’,未尝以‘田’字起义。”

国语辞典

起义[ qǐ yì ]

⒈  为正义而起兵。

《三国演义·第一回》:「汉朝自高祖斩白蛇而起义,一统天下。」

镇压

⒉  作文时,树立一义以发其凡。

晋·杜预〈春秋左氏传序〉:「一曰微而显,文见于此,而起义在彼。」

分字解释


※ "起义"的意思解释、起义是什么意思由唯一字典网汉语词典查词提供。

造句


1.如果不被放逐朝堂,而成为皇族内阁的汉臣权相,武昌起义发生后,至少不会被革命党人视作合作取代清室的理想对象。

2.起义战士舍生忘死、前仆后继进行战斗的事迹真是可歌可泣。

3.在新旧交替过程中,不但表现为奴隶和被统治的人民反抗起义层出不穷,而且也表现为奴隶逃亡的人数不断增加的消极抵制。

4.异族入侵、农民起义、醉生梦死、党同伐异,炎黄子孙何去何从,待山人慢慢道来。

5.东汉末年,朝野文恬武嬉,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,黄巾大起义终于暴发了。

6.安源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人运动的策源地,也是秋收起义的重要爆发地之一。

7.深谋远虑的他最后却落了个声名狼藉,是因为他舍本逐末,囚禁了对他始终不渝的人,使这些人只能深居简出,而他被势如破竹的起义者打败后,也甘堕落了,变得随波逐流了。

8.农民起义以排山倒海之势,向封建王朝席卷而来。

9.太平天国农民起义此起彼落,大大地动摇了封建统治。

10.今日秋分意义不寻常:凉爽诺曼底登陆,酷暑即将下岗;烦闷走投无路,心情秋高气爽;快乐兵团即将发动“秋收起义”,好运丰收在望!